close

昨晚現代啟示錄節目...說著燕王復仇、血染永樂....真是精采

一般都說抄九族  而方孝儒是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

第十族...是門生 (學生)  哈  當學生而已  好慘

但我想  那個年代的學生 一定很挺老師的

還有士大夫的氣節...讚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時人稱"緱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時,蜀獻王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
  
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才。呼為“小韓子”15歲隨父兄北上濟寧,勵志攻讀。及長,承學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起薦方孝儒,應徵至京,在奉天門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上意。賜宴時,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方孝儒正之而後坐。朱喜其舉止端莊,學問淵博,有期待日後輔佐子孫之意,厚禮遣回鄉。此後十年,居家讀書寫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歲時,仇家于叔爭訟,詞連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問罪。朱元璋見孝儒名,特名釋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薦,授漢中府學教授,深為蜀獻王賞識,聘為世子師。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繼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師以禮,帝讀書有疑,即召講解。凡國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孝儒任副總裁。後調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時朝廷征討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為朝廷多方策劃,抵禦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師,宮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慟哭於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軍師姚廣孝曾說:“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詔書,孝儒披麻帶孝至,痛駡不絕,拒草詔。朱棣為孝儒設坐,並起身勸慰說:"先生何自苦,余欲學周公輔成王耳。"孝儒反問:"成王安在?"朱棣說:"渠自焚死"。再問:"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說:"國賴長君。"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說:"此朕家事耳,先生無過勞苦。"即示左右強行授筆,並說:"詔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執筆,疾書"燕賊篡位"數字,擲筆與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孝儒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罵聲益厲。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縱橫,仍噴血痛駡,朱棣厲聲道:"汝焉能遽死。:當滅十族!"於是,一面將關至獄中,一面搜捕其家屬,逮解至京,當其面一一殺戮。儒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胞弟孝友臨刑時,孝儒淚如雨下,孝友從容吟詩:"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回家山。"孝儒亦作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後,朱棣將孝儒處死。所滅10族(9族及學生),達873人,入獄及充軍流放者瑪數千。孝儒死後,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庸、銘等 人撿其遺骸,葬於聚寶門山上,死于寧海縣城之方氏族人,有義子馬子同收其殘骸,投于井中,後稱此井為義井。
  
孝儒死後,朝廷方禁甚嚴,弟子王徐私藏孝儒遺稿,輯為《侯城集》,後文禁漸弛,遂有《遜志齋集》行世。

↓方孝孺筆墨《蓬戶手卷·前代名人題跋》

 

擷取至: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new_page_77.ht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方孝儒


方氏滅門正學路

正學路位於中華門外,東起晨光機器廠,西至雨花路。明初大儒、建文皇帝的老師方孝孺曾居於此。靖難之變後,孝儒攜妻子兒女在此殉國。人們爲懷念這一義舉,遂以方孝儒的別號“正學”二字命名這條爲正學路。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寧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門生。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洪武二十五年任漢中教授時,被蜀獻王特聘爲世子之師,並爲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爲“方正學”。
    1399年,建文帝即位後,將方孝儒如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加上本性柔弱寡斷,他的叔叔們都不把他放在眼裏,都想篡皇位,於是他便起用一些老臣爲他出謀劃策。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更受到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咨之”。方孝儒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爲患,就採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爲首的諸王的反對。方孝儒替建文帝越草了一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並爲他謀劃削藩的方針策略。爲此,朱棣對方孝儒懷有刻骨的仇恨,後在攻下南京後,迫令方孝儒爲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咬牙切齒地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地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聞言大怒,當即下令在午門內將方孝儒磔死。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迹石,是儒頸血所濺而成。如今,雨

後看血迹石,血色鮮紅欲滴,嗅之似猶有血腥味!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 儒在就義前,作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處死 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儒的妻子鄭氏,兒子中憲、中愈、知道老頭子是塊硬骨頭、不會屈服於壓力,必遭滅門之禍,因此差官還未到就先 上吊自殺了。怨的兩個女兒,也都投秦淮河死了。這個案件,株連致死者竟達870餘人。
    方孝儒寧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受到人們的尊敬。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有人爲他建神情祠、樹亭。著名戲曲家湯顯祖還曾爲他樹了墓碑。但是,縣令邵甲害怕因此獲 罪,下令將它們都搗毀了。清代順治年間,又在雨花臺西麓重建祠、墓,分爲兩處。祠之楹柱上刻一副對聯:“起懦廉 一夕秋風生木末;成仁取義千年春草在長幹。”嘉慶二年,方孝儒族人方昂來謁墓,又重修了祠和墓,並由著名的桐城學派者姚薡作記。

↓明成祖朱棣的功過 評價很兩極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在位,在位22年,年號永樂。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建文帝時期削藩,明成祖遂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其侄子建文帝,奪位登基。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明朝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國力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明成祖駕崩後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諡明成祖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明成祖朱棣攻陷南京後,擬登大位.想要找人起草詔書.大家都推薦方孝儒.於是召他覲見.不料方孝儒身穿麻衣重孝而來.並為建文帝伏地大哭.悲慟不已.成祖先是好言相勸.並請他草擬詔書.方孝儒起初不肯,成祖將筆拿給他,硬要他寫.方孝儒提筆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成祖道:難道你不怕死嗎?方孝儒回答:頭可斷,血可流.絕不草詔.成祖更加威脅道:你不怕死,難道也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儒不甘示弱道:何說九族,滅我十族也不怕.成祖大怒,下令補捉其親族,連其門生一併補來充為十族.但方孝儒至死不屈.最後被裂屍而死.

建文帝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為了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

建文元年,朱棣裝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後由於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裝瘋被發覺[1]

時燕王遣使入南京奏事,使者被齊泰等審訊,被迫供出燕王的異狀,於是朝廷下密旨,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張信經過考慮,將此事告知朱棣[2]。於是朱棣和姚廣孝等進行舉兵的謀劃,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府中潛伏,以待變故[3]。燕王起兵

張昺、謝貴得到朱允炆密詔後,七月初四帶兵包圍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將官屬全部捆縛,請二人進府查驗。二人進府後,朱棣派出府內勇士將其擒獲,並連同府內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誅殺[4]。當日夜裡,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5]

燕王朱棣起兵,援引《皇明祖訓》[6],號稱清君側,指惠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為奸臣(謀害皇室親族),需要鏟除,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意為「平定災難」),並上書於惠帝朱允炆。

大勝李景隆

攻克南京

登極稱帝

朱棣進入南京,出榜安民,成為了明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朱棣進城之時,翰林院編修楊榮迎於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一語點醒朱棣[138]。次日(建文四年六月十四日)起,諸王及文武群臣多次上表勸進,朱棣不允[139]

數日後(七月十七日),朱棣謁孝陵,並於當日即皇帝位[140],是為明成祖。明成祖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同年十一月十三日,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殘酷殺戮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結束後,為了佐證他「清君側」的起兵宣言,向京師軍民發布公告:固守封地的藩王因左班奸臣挑唆導致骨肉被其殘害,所以不得不起兵誅殺他們,以此來扶持江山社稷和保安親藩。今次擬定的京城奸臣,有罪者人不敢赦免,無罪者不敢誅殺,如若誤傷受到牽連又禍及到傷亡,絕非靖難本意。

再次削藩

永樂初,明成祖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親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南昌;徙谷王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

在政治上,明成祖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明成祖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

明成祖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遷都北京

明成祖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地區,

明成祖在南京即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 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後來部分宮殿被李自成放火燒毀,清初又重新修復)。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發展經濟

明成祖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 的供給。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

明成祖對各地方官吏要求極為嚴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須深入了解民情,隨時向朝廷反映民間疾苦。永樂十年(1412年), 朱棣命令入朝覲見的地方官吏五百餘人各自陳述當地的民情,還規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當者勿問』。之後,永樂帝宣布「諭戶部,凡郡縣有司及朝使目擊民艱不 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觀察員,如果看到民間疾苦而不實報的,要逮捕法辦。對民間發生了災情,地方上要及時賑濟,做到「水旱朝告夕振, 無有雍塞」。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史稱永樂盛世

經營邊疆

 

鄭和七次下西洋...1414年就已到非洲...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還早喔

↓長陵全景與永樂大鐘

 

↓明朝沈度作-瑞應麒麟圖.......原來是長頸鹿

重設錦衣衛與設立東廠

在全國局勢穩定之後,明成祖為了加強對大臣的監控,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同時,明成祖又設置鎮守內臣東廠衙門,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覺得錦衣衛不足以達成目的,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衙門,地點位於燕京(今北京東安門之北,一說東華門旁。(今北京東城區東廠胡同,據說系原東廠所在地。)

東廠的行政長官欽差掌印太監,全稱職銜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尊稱為「廠公」或「督主」。初設時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後因事務繁雜,改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155]隸役(稱掌班、領班、司房,共四十

餘人)、緝事(稱役長和番役)等軍官錦衣衛撥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方孝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紅天機女 的頭像
    小紅天機女

    小紅天機女

    小紅天機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